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美文美图  > 正文

一把火了却人情债

作者: 孙贵颂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3-06-28 10:25

□孙贵颂

战国末期,齐国宰相孟尝君,受封万户于薛邑。此人好养食客,为其出谋划策,食客多达三千人。人一多,吃饭就多,粮食紧张,费用不够。孟尝君于是就在自己的辖区内放债收息以补不足。可是由于年景不好,大部分百姓没有收成或收成欠丰,很多负债者不能付给孟尝君利息。眼看三千食客的需用就要告罄,孟尝君决定派人去薛邑催讨债务。一遇到这种事,食客都做了缩头乌龟,没有一个毛遂自荐的。孟尝君征求意见时,他们一致推荐让冯谖去。孟尝君召见冯谖说:“如今我的财政出现赤字,再这样下去,就得裁员了。所幸我在薛邑放了些债,希望先生辛苦一趟,替我去要要账。”冯谖痛快地答应了。

冯谖到了薛邑,把凡是借孟尝君钱的人都集合起来,索要欠债利息,一下子收款十万钱,但是还有很多的利息没有收上来。他用这笔钱,酿了佳酿,买了肥牛,然后又通知借钱的人,一律带着借据过来。众人到齐后,冯谖杀了肥牛,搬出美酒,举办了一个盛大的晚宴。趁着大家酒足饭饱之时,冯谖拿着契据,走到每个人席前一一核对。能够付给利息的,定下交款期限;穷得叮当响的,冯谖当着众人的面,把契据烧了。

有人向孟尝君打了小报告,冯谖被立即召回。孟尝君责问道:“我的封地本来就少,宾客们连吃饭都成问题,所以请先生前去收缴欠债。但你却拿着收来的钱,大办酒肉宴席,而且把一些契据给烧了。你想干什么?”冯谖从容答道:“我如果不大办酒肉宴席,就不能把债民全部集合起来,也就没办法了解谁富裕谁贫穷。富裕的,我给他限定日期还债;贫穷的,即使催促十年也还是欠着。时间越长,利息越多,到了最后,他们就会选择逃亡赖掉债务……现在我烧掉毫无用处的借据,废弃有名无实的账簿,让薛邑平民百姓信任您且彰扬您善良的好名声,这有什么可疑惑的呢?”孟尝君一听冯谖所言,句句在理,觉得不如自己送个顺水人情,于是连声道谢。

如果说冯谖所烧的字据,是崽卖爷田心不疼的话,那么隋朝的李士谦,可是实实在在地慷自家之慨了。

李士谦家境殷实,有一年,他把几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。偏偏这一年天气反常,粮食歉收,借粮的人家无力偿还。这时,李士谦召集大家开会,摆下好酒好菜招待这些同乡。大家明知是鸿门宴,也硬着头皮吃得不亦乐乎。酒酣耳热之际,李士谦拿出债契,众人吓得大气也不敢喘。却只见,李士谦把那些债契,统统放到火上烧了,然后说了一句:“大家的债务了结了!”

人心都是肉长的。李士谦的大恩大德,百姓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第二年,粮食大丰收。这些乡亲不用催,主动推车挑担,向李士谦交还欠账。李士谦却说:“哪有什么欠账,去年不是都一笔勾销了么?”一粒粮食也不收。

现代文学家、翻译家林纾,一生乐善好施,颇有侠义之风,将大部分收入都用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读书。某友曾向他借钱,林纾便把刚刚卖画所得的400元倾囊相授,朋友坚持立下字据。然而不久,这位朋友便病故了。林纾前往吊唁,在朋友灵前借着烛火烧了借据。

林纾说:若他与朋友都健在,则有无借据都是一样;现在朋友已死,自己恐也来日无多,若死后还有借据存在,难保不使两家产生纠纷,因此烧掉。

孔子道:“今之成人者何必然?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”所谓“成人”,就是古人所指的完人,即人格完备之人。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,见到危难勇于担当,长期困顿却不忘平时的诺言,这样的人方可谓之。

请本版文图作者与编辑联系,以便奉寄稿酬。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